天福號故事
乾隆三年,即公元1738 年,官宦后裔山東人劉鳳翔, 尊祖訓(xùn)“世代不為官”身懷明庭醬肉絕技,攜孫子劉抵明來京,在西單牌樓拐角處,創(chuàng)立“劉記醬肉鋪” 。乾隆五年(1740年)因店堂狹小,無名無號,小店經(jīng)營一直不景氣。劉鳳翔經(jīng)多方探尋,得一牌匾,上書“天福號”三個顏體楷書,筆鋒蒼勁有力,含“上天賜福”之意。劉鳳翔將此匾懸于自家小店門楣之上,果然氣派非凡,頓使小店生輝。此后,店生意日漸隆,“天福”果然降臨。自此“劉記”醬肉鋪更號為“天福號”醬肉鋪。醬肉鋪是夜間秘制,早上出售,保證醬肉新鮮可口。
一次,劉鳳翔的孫子劉抵明夜間守灶,勤奮好學(xué)的他夜讀詩書,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,因店小本少賠不起,只好將這鍋煮過的肘子勉強(qiáng)出售。恰巧一位宮中宦官來買醬肉,劉抵明生怕大禍臨頭,然而卻又一次福從天降。下午,這位宦官打發(fā)人來說今天的肘子特別好吃,讓以后天天做這樣的肘子。從此,劉抵明在原祖?zhèn)骷妓嚨幕A(chǔ)上,苦心鉆研,總結(jié)出一套獨(dú)特的制作工藝,選料嚴(yán)格考究,醬肘子的質(zhì)量也越來越好,“天福號”也隨之名振京城。
嘉慶道光年間(1796-1850年), 天福號的醬肘子已名盛京城,成為達(dá)官顯貴所鐘愛的一道名吃,后曾有過“天香在味憶京華,最想天福醬肘花”的說法。1891年,天福號的美名傳到了美食大家慈禧太后的耳中,慈禧太后嘗過天福號醬肘子后也贊不絕口,特賜天福號進(jìn)宮腰牌一塊,下旨每日按量供應(yīng)。從此,天福號醬肘子成為清宮御宴必備的一道名吃,享有“乾隆醬汁傳百年,慈禧腰牌通天下” 之美譽(yù)。